首页 > 名师风采

名师风采

毛正天,男,文学博士,文学院院长。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1996年起曾任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文艺学研究生100余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级高层次人才工程人才。台湾淡江大学访问学者、讲席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短期访问学者。兼任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副主席、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著有《中国古代诗学阐释》《中国古代心理诗学探索》《水浒探新》《儒林外史赏论》《水浒话语释论》《金庸的小说艺术世界》《现代写作论》《写作心理概论》《经典的现代性观照》等著作十余种,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张凌江,文学博士,省级教学名师,文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硕士生导师。曾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人事处处长。全国女性文学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奖获得者。主持社科基金及省级教改项目5项,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优秀奖。出版教材、著作10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在国家重要核心期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或转载,多次获得省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张天定,男,文学院教授兼信阳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讲《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评论》等课程。曾发表《议程设置与新闻策划》《论编辑的策划与创新》等学术论文多篇。曾出版《写作心理学》《图书出版学》《编辑出版学》《学术论文指导》等学术专著或教材多部。2004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河南省开封市优秀教师称号。

张学松,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信阳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流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分期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名家称号。主持完成国家与省级课题4项,在《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撰或主编出版有《唐宋文学探微》、《流寓文化》等学术著作10余部,获省级社科成果奖3项。

周水涛,男,文学院三级教授,文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曾兼任武汉学与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多年,现为《同学聚会4》中文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曾任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一般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40多篇发表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等核心刊物上,独著及第一作者专著4部,出版教材2部。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冉小平,女,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湖北民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文艺学学科校级学术带头人。著有《语文教学探奥》等学术专著及主编《应用写作做教程》、《现代礼仪教程》、《大学语文新编》等著作多部,在《北京大学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当代文坛》、《文艺报》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研究》分获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贾齐华,男,文学院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主讲《古代汉语》《中国语言学史》《训诂学》等课程。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或参与厅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1999年2002年两度获得信阳师院优秀教学奖一等奖,2006年获得信阳师院多媒体教学大赛二等奖和优秀教案奖。在2019河南省汉字大赛中荣获大学组最佳辅导老师奖。

吴方敏,男,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先后担任过《河南画报》摄影记者,《大河报》社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大河报》摄影部主任、主编等职务。主讲《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现场报道》《纪录片创作》等课程。从事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工作20多年。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画报系统一、二等奖,全国省级晚报新闻摄影一、二等奖及省级摄影活动奖项,在新闻摄影摄像和图片编辑方面有较高水平和丰富经验。

王文平 女,中共党员,文学院中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曾任河南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教育委员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著有《舞踊在光影的旋律中—后现代中外经典影视之魅》著作四部。在外国文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教材《外国文学教程》《外国文学专题——文本重读与外国文学精神重塑》两部。参编辞典《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大辞典》等两部,主持重庆市宣传部重大项目《媒体融合时代政府对外宣传工作路径研究》。主持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后现代经典影视》。主持完成重庆教委教学改革项目《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与实践》,重庆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主持完成河南十五规划项目。获奖:《后现代经典影视》获重庆市精品在线课程。《建构社会主义德商体系是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获重庆社科第二届学术年主题征文二等奖。《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素质培养与提高研究》获得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黄丽峰,女,文学院教授,原南阳师院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独著《科举的回声一一科举衍生之文化现象研究》获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著《河南汉代文化研究》获200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汉赋中的河南轨迹》获2000年度南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30余篇,分别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中州学刊》《南京师大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被南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南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9年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比赛中获三等奖。

孙正国, 男,文学博士,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研究,节日叙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林岩,男,文学博士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文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厉向君,男,文学院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通识文化课研究中心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第六届高校教师教学比赛评审专家库入选专家。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应用写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3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2篇。专著主要有《人生悲苦命运的象征》《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林语堂》《东西文化放浪行》《从坂仔走向世界》等,主编《现代实用文体写作教程》等教材,参编文献和教材多部。论著多次获得省市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有关无名氏的研究论文被一些论著多次参考引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刘之杰,男,文学院教授,省级骨干教师,为焦作市人民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现任河南省教育科研专家库入库专家,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出版著作《红楼梦与古代诗歌艺术》《简明中国文学史》《百部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焦作市教育志》(主编)等,在《江西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厅级项目8项,参与多项,获省厅级优秀成果奖10余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刘璐宇,女,文学院教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77级。曾任南阳师院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河南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主持并参与省 厅和校级科研教研项目多项;曾获得省厅校级优秀教师,优质课教师荣誉称号;曾被评选为南阳市科技拔尖人才。入职后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及教材 工具书多部;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外国文学研究》《中州学刊》《人大复印资料 •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罗明洲 ,文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师大硕士课程班和博士课程班学习进修。1999年晋升教授,2012年晋升三级教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焦作市“十佳专家”。 曾任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3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和《戏剧研究》全文收录各1篇。出版著作、主编参编教材共20部。曾获河南省社科联优秀著作二等奖和河南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岳中奇,男,文学院教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前就职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并兼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曾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独立完成两个子课题(约6万余字);//主持并独立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项(约23万字左右);//主持并独立完成广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约8-9万余字)。出版专著1部,主编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60篇左右;其中,在《语言科学》、《语言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习》(学术版)、《汉语学报》等专业中文核心/CSSCI期刊与《河南大学学报》、《南昌大学学报》、《学术交流》等综合中文核心/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人大《语言文字学》全文复印不少于5篇,被CSSCI收录10篇以上。曾被命名为“开封大学中文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开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曾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匿名通讯评审专家”。

郑永格,文学院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86年至1987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并结业。199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中国现代文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并结业。1999年评为锦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书育人标兵。2000年至200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曾任渤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文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等。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鲁迅学会会员。曾获锦州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一次,当代全国小说研究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指导教师一等奖等。有专著《鲁迅:一个丰富的世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副主编、参编《当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大学语文》等十几部。有论文《实验作品的复调和声——关于实验小说的现象学思考》《关于鲁迅抨击钱玄同的文字》等几十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师范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子课题《关于实施师专新教学方案的思考与实践》《关于萧军延安时期杂文的研究》《萧军在延安的文学活动及意义》《中外马克思主义文学产生理论比较研究》《新世纪小说语言的文学考察》等。

赵洪奎,男,《同学聚会4》中文教授。198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长期讲授和研究《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先后在《学术交流》、《江西社会科学》、《郑州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学术论坛》等核心期刊和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并出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评注》、《应用文》等教材3部,主持或参加省社科联、省教育厅《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研究》、《媒介语言问题研究》等科研项目3项。多次获省、市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06年被评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赵一民, 男,《同学聚会4》中文教授。1980年参加工作。曾获得“河南省中师、教师进修院校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焦作市优秀教师”、焦作师专“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地厅级以上获奖成果二十余项、地厅级以上课题十余项、公开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主审及合著论著十余部。

彭国栋,男,《同学聚会4》中文教授。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新闻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先后讲授过《文学概论》、《现代文学》、《美学》、《西方电影理论》、《电视艺术概论》等课程。独立完成和参加编著出版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精神》、《新闻写作新编》、《缪斯为誰而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检视》、《文学原理教程》等著作5部。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1项;独立完成省教育厅项目3项;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项。先后在《文艺报》、《名作欣赏》、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其文章多次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要目索引和被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一些文章还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引用。

黄亚妮,女,博士,副教授,文学院教学副院长,信阳学院青年教学名师。2011年9月前往兰州大学学习,2015年6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过《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文学经典精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该同志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团结同事,热爱学生,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获得“优秀”,并获得“信阳学院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河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3篇发表在CSSCI、1篇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主持省厅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入选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并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李宛平,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普通话省级测试员,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2004年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近十篇论文,主持参与两项省级科研项目,参编两部论著。常年从事有声语言艺术口语表达创作教学工作。主讲《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文艺作品演播》《广播播音与主持》《语言交际艺术》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干课程。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大赛南阳赛区评委,2016年获得第三届河南省“经典照亮人生”朗诵大赛教师组一等奖。曾获得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辅导奖荣誉。

许明,文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退休前供职于长春大学文学院。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及教学内容,古典文学、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唐诗宋词鉴赏;还有文学写作、应用文写作及软笔书法教学等。擅长“随笔”写作和软笔书法:曾有随笔、寓言及诗歌作品二十余篇刊载在省内报刊杂志上。如其中散文《玩与玩味》刊载在《吉林日报.长白山副刊》;《吉林画报》刊载摄影作品所配的散文《小鹰在我家》等。学术论文及著作,主编过省内《语文》教材一套;曾主持过省级科研项目“关于古代文论话语现代转换”;为所在学校评估撰写电视专宣传片文稿,其片曾在省内电视台播放;在省内及学校学报等刊物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ce

冯春晓 硕士学位,文学院副教授。曾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信阳市无人机协会理事。现任文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部队服役30年,历任排长、副连长、干事、教员、编剧、导演、正师级副教授等职。长期从事部队电视教学片和专题片的撰稿和导演工作。制作电视片近40部。先后获得全军电教成果评比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中国航空教育学会教学科研二、三等奖三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发表论文76篇,其中核心期刊38篇。曾获十佳教员称号,93年曾被选入全军院校名师大典,多次立功受奖。导演、摄像、制作的微电影《贷中劫》参加绚丽年华第十届全国美育教学成果展评中分获导演、编剧一等奖和摄影作品一等奖各一项。获湖北省优秀网络作品资助项目一项。在第五届万峰林微电影颁奖盛典上分获剧情片二等奖、宣传类三各一项。在湖北省第六届艺术节艺术成果评比活动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从事传媒类实验室管理工作近十年,先后主持论证建设过13个传媒艺术类实验室。

段汴霞,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原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生牵头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国家认证礼仪培训师。任教期间指导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创作的微电影获得近40多个省级奖项,中国金鸡百花奖1个。参与省级科研项目5个,合作参与国家级项目1个。发表论文30多篇,担任主编与河南省6所高等院校教师编写广播电视系列教材17册,主要有《新编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配音艺术》、《普通话语音与河南方音辩证》、《普通话语音与发声》等。《普通话语音与河南方音辩证》获河南省教育厅著作类一等奖,《新编广播电视概论》、《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获河南省教育厅教材类二等奖。任教期间连续8年担任郑开马拉松国际赛事河南大学大学生志愿者礼仪培训工作。

康铁成,文学院副教授,原南阳师院文学院副院长,毕业于河南大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编教材一部,参编两部。主持参与省级项目2项、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项目一项,发表论文20余篇。所授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张铭,男,文学院副教授。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2月分配到洛宁师范学校,1983年9月调入洛阳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文学概论》、《秘书学》、《书法》、等专业课程,担任《大学语文》、《语言艺术》等公共选修课。除此之外还长期担任外国留学生的《实用汉语》、《汉语会话》、《汉语水平考试指导》等对外汉语课程。曾于2002年受市政府委派到日本国冈山商科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4年受洛阳理工学院委派赴韩国映像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出版专著一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完成河南省科技厅项目两项。

袁英,文学院副教授,主讲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文教育教学,主编《汉语言文学概论》、《现代文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著作多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SSCI等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研究》、《教学效能视域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研究》、《信阳方言词汇系统研究》等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

王文兵,博士,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主持教育厅课题一项,校级重点课题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规划四项,曾获得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三等奖,先后在《学术探索》、《中州学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1部。

杜泳林,女,《同学聚会4》中文副教授,主讲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课程。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践行“立德树人”、“传道授业”为师理念,钻研业务,砥砺品行,教书育人,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被广大同学昵称为“杜姐”。在工作期间,先后获得信阳学院、河南省“文明教师”、“社团优秀指导教师”、“民办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信阳学院优秀教师”“师范教育专业教师技能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并获得2018年度信阳市社会科学成果奖、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